發布時間:2019-04-01
近月起,宿遷市民只要在智能宿遷APP上動動手指,繳電費,查詢公積金、社保費、違章及公交實時情況,在線問診等眾多民生服務都能搞定。
在無錫鴻山小鎮,垃圾桶一裝滿,環衛工手機就會收到通知,路燈會根據光線變化自動調節亮度,紅綠燈隨路況自動轉換……
智能城市建設正悄然改變百姓生活。同時,智能城市建設又有諸多問號需要打開。什么是智能城市?如何建設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建設存在哪些短板和誤區?
新風口下,IT巨頭競搶先機
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讓智能城市建設成為一個新風口,IT巨頭們各展所長,競相在各大城市加快布局,搶占市場先機。
京東致力構建城市操作系統,提供信用城市、智能停車、智能園區、智能城市APP等解決方案;阿里憑借在江蘇孕育誕生的“ET工業大腦”,利用城市數據優化智能交通等公共資源;騰訊在“互聯網+”主題下,從醫療、人社、警務、交通四個領域切入,推動城市智能化建設;百度以自動駕駛、對話式AI為主攻領域,加快交通、出行、家居等行業智能化水平;華為依托5G網絡、物聯網等技術,提出“平臺加生態”,建設“智慧城市神經系統”,打造智能社會生活……IT巨頭們的智能化探索實踐領域不同、技術各異,但有一點確定無疑:普通百姓的體驗感越來越強,獲得感越來越多。
京東城市發布一項最新成果,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燃燒優化模型,讓火電鍋爐熱效率提高0.5%,一個60萬千瓦機組一年可節約燃料費用200多萬元。這一成果對我國能源行業而言,意義非凡,每年可節省約70億元燃煤和污染治理成本。
當下,信用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人工智能推進信用建設,京東城市在宿遷先行先試,通過數字網關技術,將京東掌握的相關數據與宿遷方面掌握的數據在數秒內完成聯合建模,產生有效產品。在數據不出庫的情況下,既實現數據聯通,又做到信息保密。目前宿遷的信用分已被幾十個部門調用,從圖書借閱到銀行貸款,信用分都是重要參考。
頂層設計,多個“短板”亟待拉長
早在2012年,我國就設立了首批90個國家智慧試點城市。2016年,全國網信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概念。目前,全國約有500座城市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國際期刊《ACM TIST》主編鄭宇認為,智能城市是在數字化、網絡化、大數據化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智能城市的特點首先是萬物互聯,各種傳感器、信息都相互聯通;其次是數據共享并通過深度挖掘發揮價值;最后會不僅有宜居的環境,有智能產業體系,還有云基礎生態。”
然而,由于目前我國智能城市的探索者、建設者對智能城市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導致方向路徑也各不相同。
智能城市離不開數據。專家表示,5G的出現,將使數據采集更容易,但數據堆砌成不了智能城市。智能城市的短板不在數據采集、匯聚,而在數據的挖掘利用,在于點線面結合的頂層設計。比如,現在水電費等都可以網上繳納,但相關部門只是擁有數據,沒有深入挖掘。如果挖掘后用于企業運行、個人信用等的判斷,就可以成為風控的重要依據。
缺乏生態,是我國智能城市建設的另一痛點。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系統各自孤立,出于安全需要一個部門的數據不能與其他部門共享。找不到打破這一僵局的突破口,智能城市建設就很難推進。
智能城市,要鋪陣更要有質量
智能城市,既是新生事物,又是系統工程。加快智能城市建設,既要面上拓展更要質量保證。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表示,智能城市需要城市大腦來支撐。而城市大腦架構非常復雜,除了各種功能模塊,作為模塊觸角的攝像頭也至關重要。現有攝像頭主要是抓取數據、上傳云端。由于每天上傳海量數據,使得支撐智能城市的系統存儲和處理壓力巨大,效率很低。
高文說,智能城市建設,需要數字視網膜技術。即像人一樣做到眼腦一致,眼睛只把有用的東西傳給大腦。他所率領的北京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數字視網膜芯片年內有望問世,這一技術將加快數字視網膜攻關進程,為云存儲、云計算減壓,為智能城市提供支撐。
“以萬物互聯為基礎的柔性制造給了中國制造趕超世界的最大機遇,如果只是生產自動化,我們可能永遠在發達國家后邊跟跑。”柯鎮認為,萬物互聯的現實瓶頸是數據壁壘,不同部門數據各自為戰,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障礙。
來源: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