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02
對于企業來說,數據災備就相當于買保險。而“保險”二字,相當于一個心理保障,對于災難的心理恐慌有多高,購買保險的意愿和出價就越高。中國企業對于災備的建設處于方興未艾階段,特別是隨著數字化轉型與數字經濟發展,數據不僅維持著企業的運營,更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數據損失即意味著經濟損失。
近年來,中國的業務連續性和數據災備等建設僅局限于金融、電信等大型企業的少數領域,其它行業的認識和認知還不夠,也沒有認識到數據災備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大關系。實際上,只有當企業親自經歷了數據丟失帶來的重大經濟損失,才會對業務連續性和災備有深刻的認識。
根據有關市場分析,2015年我國災備市場約136.8億元,到2022年將達到329.1億元。政府、軍工、金融、電信、交通、能源等大企業市場對災備的需求呈規?;鲩L態勢。在災備解決方案中,基于公有云的云災備增長迅速。
對于企業來說,專業提供數據保護方案的公司就相當于第三方保險公司,企業無需大規模自建線下成本高昂的災備中心,而通過相關公司提供的解決方案,共享業界最佳災備實踐,大幅降低災備成本的同時,提高全面保障的能力。
數據是新時代的能源,而我們正處于數據能源新時代的開端。市場調查公司IDC在2014年發布的第七次《數字宇宙報告》,預計到2020年,數字宇宙(指由全球所有消費者和企業所創建的數據,包括視頻、音頻和文件等)規模將達到44ZB。
140年前的1879年,愛迪生經過幾千次試驗發明了電燈,當時的人類對于電能的重要性還遠遠認識不足。之后過了90年的1969年美國把人類送到了月球,1970年空中客車公司誕生,全世界全面進入電力電能時代,幾乎所有的人類文明都被電力化電能化。從大規模的現代化生產車間,到更大規模的城市建筑群,再到電力電能全面普及的民航、火車、醫院等生命生活基礎設施,每一次停電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力量級,都在不斷“換代升級”。
在DT時代,數據備份的重要性,將隨著數據應用的深度和廣度而不斷加深。之前的信息技術時代,IT系統和數據的災備就已經十分重要。有專家認為,如果不進行災難恢復以及業務連續性規模,將有5%的概率引發企業的財務危機;而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早期調查顯示,只有6%的企業可以在數據丟失后存活下來、43%將徹底關門、51%將在兩年內消失。
隨著人類從信息化進入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信息技術逐漸與企業業務和流程融為一體,數據丟失將會對企業產生毀滅性影響。數字業務對于災難恢復的要求也遠高于傳統IT甚至更加苛刻,RTO(能容忍的恢復時間)從小時降到分鐘以內、RPO(能容忍的最大數據丟失量)也要求盡可能低。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對于信息安全、數據安全,災備是最基礎的技術需求,幾乎所有的信息資產都需要災備保護,以確保在任何意外故障情況下,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轉”。
云災備是災備業務的實現形式,主要包括云備份與云容災,這二者是一個有機體,其中云備份是指備份技術將數據直接備份到公有云上,進而實現數據備份與恢復功能;而云容災則是指通過數據/系統的云端遷移、高可用等方式實現業務的快速接管,保證業務連續性。其中,云災備的特點包括:減少基礎設施、降低IT成本;按需付費,具有高度機動性;可快速恢復,具備高度靈活性;安全備份,以服務為導向。
傳統災備具有“兩高一低”的弊端:高成本、高浪費、低利用率。對于企業的傳統災備來說,通常要自建災備中心,備份機房的平時利用率只能達到20%,但卻要付出100%的成本,不僅硬件投入大而且三年過維保期,如果三年之年不出事故,備份機房就基本浪費了。
災備對于企業來說,就相當于買保險,而如果要買保險,當然是找到第三方商業保險公司更為劃算。云災備已經成為大勢所趨,Gartner預計到2020年,90%的容災操作會發生在云端。